服務熱線
021-56633982
021-66287771
021-56908228
第二十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正在上海舉行。歷經20年發展,工博會逐步成為亞太地區最有影響、最具權威的國際性工業博覽會。從靈巧的機器人到威猛的數控機床,從內藏玄機的芯片到外表酷炫的電動汽車……工博會一路見證了“中國制造”由大向強的轉變。
落腳:價格“接地氣”的新品走進千家萬戶
中國是世界制造大國。這帶給普通百姓最直觀的感受是,越來越多價廉物美的工業產品正在走進你我的生活。
新能源汽車是其中的代表。工博會上的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展,吸引了上汽、北汽等國內車企,寶馬、沃爾沃等跨國車企,蔚來、威馬等“造車新勢力”,共計近百款車型的參展。
“三四年前買輛電動車,低于15萬元基本拿不下來。現在各大廠商都在推電動汽車,10萬元左右的車型比比皆是,而且標榜的最大續航里程都在300公里以上。”前來觀展的上海市民汪先生說,工博會上一些小型電動汽車補貼完后的價格已經降到了6萬元左右,會展方還提供1000元的額外優惠,令不少消費者心動。
電動汽車價格的不斷下調,得益于國內企業在動力電池技術方面的突破以及電動汽車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作為“造車新勢力”的代表之一,威馬汽車研發生產的純電動SUV威馬EX5在工博會上正式亮相。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款車低配版補貼完后的價格還不到12萬元,計劃從9月底開始交付。
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表示,與國外的電動汽車如特斯拉相比,威馬價格非常平民化,“就是要造老百姓用得起的高效智能電動汽車。”
強芯:補上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短板
生產組裝能力強大,但核心技術缺失、關鍵零部件不過關,是“中國制造”大而不強的癥結所在。圍繞這些短板,“中國制造”正在加快“強芯”,工博會就是最好的展示舞臺之一。
用機器人替代人力勞動,是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在本屆工博會上,國內機器人領頭羊新松帶來的新一代協作機器人,將負載提高到了20千克,同時還具有防碰撞檢測、防靜電等功能,尤其適合汽車和消費電子行業的裝配。
“要以機器人為入口,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落地。”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說。在新松的展臺上,有復合機器人兼職攝影師,為觀眾拍照留念,還有機器人咖啡師為觀眾調制咖啡,吸引很多人體驗。
提起格力,只能想到空調?其實,格力是位居國內專利“第一方陣”的企業之一。前不久的半年報中,格力電器宣布以空調高端芯片為切入點,進軍芯片領域。在本屆工博會上,格力又推出集生產、檢測、配送為一體的柔性生產線,幫助更多的中國企業“智造”升級。
上云:制造業“大腦”越來越聰明
智能制造,是當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智能制造的抓手之一,就是工業互聯網。通過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讓生產過程中的數據“上云”,可以讓制造業越來越聰明,按下游需求進行個性化生產。
本文由上海宏東轉載發布;本公司專業生產G型螺桿泵,耐干磨管道離心泵,不銹鋼磁力泵,氣動隔膜泵,氟塑料泵等;歡迎訪問官網查詢具體產品信息。
在工博會的信息與通信技術展上,工業互聯網成為絕對的主角。入選全球首批“燈塔工廠”的海爾,帶來了自主研發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在海爾的中央空調互聯工廠中,分布著上萬個傳感器,可將監測數據回傳到聯網的云平臺,并通過自主節能算法,對溫濕度、能耗等指標做出分析調整。
智能云科總經理朱志浩比喻,對于一條生產線而言,“上云上平臺”就像觸動了一個按鈕,讓傳統制造業變成一個“透明”的“中央廚房”:企業對所有信息數據了如指掌,可以根據下游需求,選擇不同的生產裝備與配件,就像是在虛擬廚房選用烹飪工具。
今年9月初,智能云科與徐工信息、蘇寧科技、阿里云等16家平臺企業聯合倡議,推動長三角地區企業“上云上平臺”,力爭到2020年使企業的運營成本降低20%以上。
開眼:中外制造業“朋友圈”越來越活躍
工博會舉辦20年來,“朋友圈”不斷擴大。參展企業從最初的412家發展到超過2600家,其中境外企業展示面積已經達到30%,逐步形成“西有德國漢諾威、東有中國工博會”的格局。
在工博會最熱門的機器人展中,ABB、庫卡和發那科等國際機器人巨頭悉數到齊,與中國的新松等公司同場競技。據不完全統計,在工博會上進行全球、全國首發的機器人新品多達60余款。
機床制造商山崎馬扎克(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單耀東說,企業進入中國20年來,見證了中國制造業的飛速發展。“之前機床加工行業的很多零部件依靠進口,現在中國企業不僅有能力滿足國內需求,還可以出口。” 單耀東表示,山崎馬扎克除了參加工博會,還將攜帶高端產品參加11月份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進一步加深與中國制造業的交流。
引進來,走出去。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戎之勤說,工博會幫助制造業企業走出國門、融入世界。工博會上展示的制造精品,已經成為“中國制造”“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體現。